当前位置: 首页 电影 回溯

回溯

评分:
6.0 还行

分类:电影 澳大利亚 2016

简介: 影片旋绕着心思学家皮特与他被“厮混”侵扰的病人之间展开,随着病情研讨的深入,隐藏 详情

排序

分集剧情

回溯去记忆的深渊回溯,真相却未必可寻分集剧情

从希区柯克年代起,心理、悬疑、恐怖、犯罪,这几个标签就被牢牢绑定在一起,似乎大家都认可,心理的不确定是最大的悬疑,心里的鬼是最惊悚的恐怖,心魔作祟是最真切的犯罪。而这个心理还最好是精神分析式的心理,才能最大限度地撑起悬疑、渲染恐怖、解释犯罪。这些元素杂糅组合一下,一部电影就出来了,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回溯》不能算杂糅得很成功,每个元素都想凸显一下,于是出来了开头三分之一的恐怖片、中间三分之一的心理片、最后三分之一的犯罪片。----------我是有过程但木有关键情节剧透的良心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故事开头,失去爱女的心理医生Peter沉浸在巨大的创痛中难以自拔,只好寄情于工作期待重新开始,然而心结难解,对病人的诊治也多半心不在焉。一个女孩神秘到访又神秘失踪,巨大的疑团和着反复出现的火车意象指引着Peter寻找真相。这部分里不停闪回的碎片影像、突然闯入的火车声响、现实幻觉梦境的游移切换、毛骨悚然的背景音乐以及越来越明显的“鬼魂”指向,完全是恐怖片的调调。接下来Peter决定去到家乡回溯心魔起点。在熟悉事物和尘封旧物的刺激提醒下,遗忘的往事被一一记起,隐秘的伤疤被逐层揭开,之下藏着两个熊孩子无知犯下的罪行,而这段往事的遗忘也间接导致了其女儿的死亡。这一段因循了标准的精神分析逻辑,因为创伤太过痛苦,人们自我保护地将相关记忆压抑进潜意识当中,即表现为心因性的遗忘。然而被压抑的内容并不会因此消失,转而在人们意识不到的层面上继续影响心理和行为,心里的“鬼”由此而来。一旦记忆复原,被压抑的经验重现于意识,心理症状就能得到纾解,继而获得救赎。于是这部分完成的是心理片的工作。折磨之下Peter选择自首,寄望从此心魔退散,良心得安。然而,心中的鬼不但没有消失,反而更加暴虐。原来当年隐秘还有案中之案,真相并没有完全被忆起,真凶也另有其人。剧情到此急转直下,画风也陡变为罪案追凶片,女警察加入,当年疑案一点点水落石出,正面交锋,最后当事人全部回到原点,为Peter完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“重现治疗”,全片结束。鉴于影片用到的梗并不新鲜,三部分捏合得也并不完美,小成本的制作视听效果也仅是尚可,给个三星差不多。不过看完倒是让我想起一起真实事件,也是多年悬案,也是创伤压抑,也是被遗忘的记忆,也是精神分析的逻辑,虽然后期走向跟本片完全不同,但如果拍成电影怕是不会输于本片。1969年,美国有个8岁女孩Susan被人杀害,案子一直没破。20年后,Susan的小伙伴Elizabeth在接受心理治疗时突然回想起Susan的死,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看见了一个男人对苏珊进行性攻击,并用石块砸碎了她的头,而这个男人正是Elizabeth自己的父亲George。凭着女儿的证词,George被告上法庭并被判谋杀罪成立终身监禁。陪审团认为Elizabeth和本片中的Peter一样因为那段记忆太过痛苦而选择了压抑,所以Elizabeth的证词是可信的。这个案件引发了巨大争议,直到1996年,George在服刑5年后接受重审,终因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。当时参与替George辩护的专家证人Loftus曾经说过一段话:“不能因为一些案例被证实是明显错误的,就得出结论认为所有恢复的记忆都是虚假的。也不能因为一些案例中的记忆被证实是真的,就认为所有恢复的记忆都是真实的。”换句话说,人心远比想象中还要复杂,所谓的科学理论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境。不过我想“创伤→压抑→冲突”这样的逻辑因为具有着强烈的冲突感、戏剧性和吸引力,跟其绑定在一起的悬疑惊悚片还会持续大有市场。ps,布罗迪的表演在他一贯的水准之内。因为眉头解不开的忧郁,他实在是太适合饰演倒霉倒霉倒霉催的角色了,怜爱。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123456@qq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0 DanDingTu.COM主题设计 京ICP备888888号

电影

剧集

综艺

动漫

专题

明星